蔡昉:把幼儿园和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米乐app官网下载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
  • 网站导航

皮书作者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

皮书机构

专家视点

蔡昉:把幼儿园和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经济学杂谈 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0-01-02

  作者: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来源:《人民日报》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作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作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给,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从我国经验可以发现,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潜在增长率才是人口红利。第二个缺陷,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关注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实际上,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虽然重要,但是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更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因此,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便主要是提高投资回报率。在这方面,我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提升投资回报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要靠人力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而且,各阶段和各类教育打下的人力资本基础,也决定了“干中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秘诀在于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发展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在研究中一般用“受教育年限”来度量。提高人力资本,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增加在学时间和提高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延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对我国来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前(高中阶段)和向后(学前教育阶段)延长教育时间,对于提高人力资本具有明显效果。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延长教育时间可以分步骤推进,根据社会回报率大小来决定优先次序。国际范围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阶段从低到高具有社会回报率递减的特点。学前教育在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国力增强具有长远意义。鉴于我国已经把小学和初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因而有必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而且能够从财务和时间上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使出生孩子数量在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家庭的生育意愿。这是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和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一举两得之举。

  利用庞大人口规模,通过形成巨大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就能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新动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快速前行。

 

相关推介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

张车伟 主编

  “十三五”即将进入收官阶段,展望和规划“十四五”摆上日程。本书立足于“十三五”期末和“十四五”时期人口、劳动力与经济结构变化,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的重大变化做出预判,探讨“十四五”时期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向新时期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提出促进就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

杨东平 主编

  书中中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学前教育新政、国家儿童观现代化建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殊教育发展重心转向、打破流动儿童入学障碍、民办教育发展改革、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进展、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与挑战、幼儿教育的家园关系等研究,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满意度调查、新代课教师群体调查、传统文化教育调查等数据,共同呈现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新的议题。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儿童校外生活状况

苑立新 主编

  本书由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编撰,以“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为主题,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其中,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城市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全国10个城市近15000名城乡儿童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呈现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特征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专题研究分析了儿童校外生活相关政策,呈现了当前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情况;案例研究展现了国内各类机构对儿童校外生活进行的探索及提供的服务,以及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和芬兰课外教育的概况。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