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
皮书机构
专家视点
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9年12月27日,由吉首大学、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
本文为大家带来《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的引言(代前言),作者是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作为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之首,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地位显赫”,要求70%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然而,产业扶贫也是脱贫攻坚实践中的难点。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产业如何带动贫困户持续脱贫等一直是困扰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难题,也是扶贫研究者面临的挑战。参与式扶贫理论认为,忽视贫困者“自我”的“他者” 帮扶难以发挥贫困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建议要充分尊重穷人的意愿并邀请他们参与决策。具体到产业扶贫中,则可理解为要充分尊重并引导农户的生计响应,创新产业益贫机制,让贫困户在参与扶贫产业的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生计能力。
一、产业扶贫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出路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产业扶贫脱贫被列为“五个一批” 之首,要求“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6月15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进一步提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可见,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路径和方式,产业扶贫无论是在精准扶贫方略的顶层设计上还是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产业扶贫作为“五个一批”之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以及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等都与产业扶贫或扶贫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易地扶贫搬迁要求不仅要“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而“稳得住”的关键在于在安置点周边配套发展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扶贫产业,让易地搬迁户“有业可就”;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一方面通过公益林补贴、生态公益岗位等提供收入补偿,另一方面同样要为因生态保护而放弃传统生计方式的农户的生计转型、升级等提供机会,而这些机会需要扶贫产业发展来创造;教育扶贫脱贫一批虽然主要通过保障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进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来实现持久脱贫,但对于那些家庭成员不处于受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而言,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等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培训同样需要与扶贫产业对接,或者以“干中学”的方式培训,或者为其学成之后提供就业岗位。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实现高质量脱贫,即“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其中,真脱贫、不返贫要求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生计,并且形成可持续的生计能力。而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是前提。
二、益贫机制创新是提升产业扶贫成效的核心要点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规划、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扶贫政策为支撑,以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增强为目的的一种扶贫方式。扶贫产业则是以产业扶贫方式发展起来的支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产业扶贫肩负着贫困地区“一次性扶贫”向“可持续性扶贫”迈进的重要使命,既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性,更要探索扶贫产业的健康运行机制,凸显扶贫产业的益贫性。
产业扶贫的益贫性是指产业扶贫对穷人的有利程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推进使贫困人口获利程度越高于其他人群,则益贫性越强。通常由于贫困人口在资金、能力等方面的劣势,产业扶贫容易出现“精英捕获”现象,贫困人口难以获利甚至利益受损,进而与产业扶贫的初衷相悖,因而,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其益贫性,益贫性、脱贫成绩应该成为产业扶贫成效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不过,值得强调的是益贫性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或者收入,与多维贫困对应,益贫性也应该体现在多个维度上,如更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更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贫困人口自信心和自强意识的培育等,即强调产业扶贫的多维益贫性。
产业扶贫并非天然具有益贫性,要发挥扶贫产业的益贫性需要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机制等益贫机制。目前,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让贫困人口分享了产业发展的收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多维益贫效应发挥、多维益贫机制创建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而益贫机制创新是发挥产业扶贫多维益贫性,提升产业扶贫成效的核心要点和主要抓手。
三、益贫机制创新不能忽视农户生计响应
产业扶贫的益贫性一方面取决于扶贫产业本身的发展、产业扶贫中多元主体“责权利” 联结与分享机制等,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贫困户自身的生计响应。即要做到“他者”外援与“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
生计即谋生的方式、办法或者生活的状况,是生计主体应对外部消极影响(如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等自然和社会环境脆弱性)或积极干预(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等)的适应性选择结果。生计响应则是在这一适应性过程中,生计主体对外部环境“冲击”的主动或被动的感知、意愿及行动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是发生在生计资本,生计方式、生计产出和生计空间等不同的维度或生计链条的不同环节上。可见,农户生计响应是不同响应维度和响应强度的综合表征。
在产业扶贫中,农户生计响应对产业扶贫益贫机制起着强化或抑制的作用,进而影响产业扶贫的可持续脱贫成效。如果产业扶贫项目被农户(贫困户)充分知晓,与其发展意愿以及生计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高度一致或协调,农户(贫困户)将积极响应,强化产业扶贫益贫机制作用,提升扶贫产业的益贫性。反之,如果产业扶贫项目不被农户(贫困户)知晓,或者与其发展意愿、生计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不一致、不协调,农户(贫困户)只会被动参与扶贫产业,形成消极的生计响应,进而制约产业扶贫益贫机制作用,抵消扶贫产业的益贫效应。因而,产业扶贫益贫机制创新中,要充分尊重农户(贫困户)的生计特征、生计意愿,将引导农户生计响应内化到产业扶贫益贫机制构建中,从而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提供有效的益贫机制保障。
游俊教授等编撰的《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以“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 为主题,是对产业扶贫这一根本脱贫之道的核心要点中益贫机制创新的关注。该成果基于“人业地”耦合协同关系的视角,阐释了“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 的产业减贫逻辑,建构了“四维度-三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采用“点面结合” 的研究样本选择原则,一方面选择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进行抽样调查,全面考察县域层面产业扶贫实践特点、成效、农户的生计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选择7个样本村,在深度访谈、调研的基础上,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产业扶贫的基层实践、农户响应、益贫成效及可持续脱贫建议。这部蓝皮书延续了以往3部蓝皮书“以统一的理论框架贯穿全书各章节” 的风格,能让大家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作为该蓝皮书的顾问,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希望团队继续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总结中国扶贫经验、传播中国减贫方案多做贡献。
图书推介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为主题,阐释了“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建构了“4维度-3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指标体系,采用“点面”结合的样本选择原则,一方面选择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进行抽样调查,考察县域层面产业扶贫实践特点、成效、农户的生计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选择7个样本村,在深度访谈调研基础上,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产业扶贫的基层实践、农户响应、益贫成效及可持续脱贫建议。
【目录】
ⅰ 总报告
b.1 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建议
——基于4片区县、28个乡镇、55个村、2363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框架
三 连片特困区产业扶贫实践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代表性片区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测度与比较
五 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六 产业扶贫益贫机制创新与可持续脱贫建议
ⅱ 县域篇
b.2 滇桂黔片区瓮安县产业扶贫典型模式与可持续脱贫经验
b.3 花垣县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与益贫机制创新
b.4 六盘山片区临洮县产业扶贫实践与农户生计响应
b.5 罗霄山片区桂东县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与可持续脱贫建议
ⅲ 村寨篇
b.6 贺堡村产业扶贫中的农户生计响应与脱贫成效
b.7 三滴水村产业扶贫中的农户生计响应与脱贫成效
b.8 云南省永仁县大坝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与脱贫成效
b.9 谷兵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和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b.10 安化县兴果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及提升建议
b.11 桂东县寨坪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差异及影响因素
b.12 花垣县董马库村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障碍及应对策略
abstract
contents